受聘客座教授
赴上海高校讲授雕版印刷
在国内艺术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享有盛誉,其前身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后来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独立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也是上海唯一一座综合类视觉艺术高等院校。
马延圣介绍,他今年4月份前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受聘为该学院客座教授,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授课。其实,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前往上海授课,上一次是2013年底。此前,他还是扬州鉴真学院的客座教授,讲授的内容也是雕版印刷。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专门开设了雕版印刷课程,是选修课,但是学分较高,学生如果完成课业,可以拿到3个学分,所以一个班的学生都来学了。”马延圣说,他讲授的内容以扬州雕版印刷为主,包括雕版印刷的历史、传承、雕刻工具、工艺流程等。
雕版印刷在中华文明史中,绝不是单独存在的,讲授雕版印刷,就必须讲文字的发展史、书籍的装帧史、佛教的传播史以及传统的制纸造墨工艺等,“雕版印刷不是一根线的传承,而是一棵大树,能够衍生出很多的枝蔓来。可以说,读懂了雕版印刷史,也就了解了中华文明史。”
课上边刻边讲
学生还要亲手雕刻版片
雕版印刷是一种手工技艺,所以马延圣在授课时,也是边刻边讲,对于学生来说很是新鲜,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的热情都很高,对扬州雕版印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不过,想拿到这门课的学分可不容易,学生不但要了解雕版印刷的理论知识,最后还要自己雕刻一块版片。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汉字,如“上、下、人、口”等,也让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拿起刻刀,在版片上进行雕刻。
马延圣说,现在的大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课堂上经常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授课过程中,就有一位学生提问,说现在的印刷手段已经如此发达,现在年轻人的纸质阅读率都在降低,大家都在电子阅读,为何还要传承手工的雕版印刷?
对此,马延圣的解释是,现在传承雕版印刷,并不是以生产为目的,而是在于对这门世界“非遗”文化的传承。一块小小的版片,不仅传承着文字,还包含着纸张、烟墨、装帧等多种艺术。
应邀雕刻琴谱
两块古琴谱被学院收藏
在授课期间,马延圣还应学校之邀,专门雕刻了两块古琴谱的版片,放在学校的艺术中心进行展示。很多前来参观的观众,都被他精湛的雕刻技艺所折服,甚至提出想要购买,但都被学校婉言拒绝。目前这两块版片已经被学校永久收藏,概不出售。
马延圣说,雕版印刷已经被列为学校的正式课程,今后还会前往授课。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前年在学校上课时,一位广东的陆同学就对雕版印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年半以来,这位陆同学一直都在自己进行钻研,并不断进行雕刻,这次还把作品带给马延圣看,“有很大的进步,说不定以后他就能成为扬州雕版印刷的传人。”马延圣说道。
呼吁改革创新
雕版印刷也应有时代特征
虽然随着印刷科技的飞速发展,雕版印刷的实用功能正在降低,但是艺术功能和价值却在不断上升。马延圣也觉得,雕版印刷技艺也可以与时俱进,进行一些技术上的创新。
“以前工匠们雕版,主要是为了印刷书籍,让书籍尽快流通,他们要赶时间、赶流程,主要目的就是把字刻出来,在细节上并不是很讲究。可是,很多中国艺术的精髓,恰恰就在于细节上,比如毛笔字的笔锋,比如中国画的意境,当年的工匠们无暇顾及,现在从事雕版印刷的人,就应该注意这方面。因为现在雕版印刷不追求速度了,那就应该注重艺术方面的呈现。”马延圣说道。
对此,马延圣也对雕版印刷的工具进行改造创新,比如用更加精细的刻刀来体现中国书法的线条,乃至中国画的意境。“每个时代的雕版印刷,都应该有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现在所从事的雕版印刷,应该和以前的雕版印刷有所区别。千百年后再看,这也应该成为一种技艺的演变流程。”
“雕版印刷的学问太深了,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够理解透彻的。今年,我还将前往法国、德国,应邀参加中国艺术展,向世界传播扬州雕版印刷。”马延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