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这大概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将互联网产业提到如此高度,也表明了政府对互联网产业的态度和决心。
“互联网+”就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升级改造。这其中的关键主要在“+”上,互联网只是某种工具或者载体的表征。
自1969年从美国诞生起,互联网就从来没有一天停止对世界的改造。尤其是2008年来,智能手机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窗口,科技、媒介、人文都进入了快速变化的时代。
借由台湾健豪商业模式的成功,“云印刷”的概念在大陆一下子火了起来。小编也经常在智慧印刷后台收到咨询“云印刷”的问题。
事实上,“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移植到传统产业上,而是通过某种更有效率的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甚至是从根源上进行颠覆式创新。印刷行业目前正处于“微利”时代,从服务上,从产品价值上很难获得高额回报,而多数印刷人对互联网领域都相对陌生,况且目前印刷企业内需不足难以持续消耗,当务之急应是“固本培元”,走智慧印刷池海峰先生提出的“内外兼修”之道。
如果我们将现有的案例进行解构,就会发现“互联网+”其实也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奥妙难懂。
1.互联网+商业——解耦
现在商业世界,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习惯。我们不再去逛商场,而是选择天猫、唯品会;我们不再去新华书店,而是选择当当、亚马逊;我们不再去电器商城,而是选择苏宁、京东……网上商城正在迅速地颠覆着传统零售业。
但你殊不知互联网产业起家的大佬们在互联网平台上风生水起之后便努力扎根线下,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脆弱性和可复制性,才需要强大的线下实体来巩固和稳定。
电商企业将传统商业过程当中的“一手交钱、一首交货”进行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解耦,并将适合触网的部分通过互联网承载,不但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目的。
2.互联网+传媒——个性化定制
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看过《新闻联播》了呢?事实上,就连电视机恐怕也不常开了吧。从贝索斯“任性”收购《华盛顿邮报》起,我们似乎很少再去购买纸质报纸阅读新闻了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百度新闻、今日头条等客户端知晓天下事。
互联网将传统媒体代表着的“舆论公权力”进行了解构,“广播式”、“教育式”的宣传不再灵验,取而代之的是高度个人化的传播方式,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就是力证。这不仅是传播渠道的变化,其背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范式。
3.互联网+社交——裂变效应
电影《社交网络》讲述的是马克·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传奇故事。这个小小的网站却带来了全球性网络社交的革命,在2012年就聚集了10亿用户,在2014年更是狂飙到22亿。马克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你可以说他个人的成功有幸运的成分,然而他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基于“六度分离”理论的传统社交遇到传播效率空间的互联网,每个人的社交圈都可以在网络上呈现出更加丰富、有趣的形态,在移动互联网的催化效应下,朋友圈的交叉互动、职场圈的拓展延伸让社会成员不断部落化、再部落化。
除了这些,互联网在教育、医疗、交通等行业也有诸多值得深思的案例。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互联网是近10年来对我们生产生活改造最彻底的工具,没有之一。
传统印刷行业进军“互联网+”几个典型误区
1.本末倒置,忽视了行业本质
随着“互联网+”的火热,传统企业都在争相尝试拥抱互联网。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传统企业的转型始终应当回归到产品与服务本身,不能够本末倒置。现今很多企业走入了误区,太过在乎互联网的强大,将着力点放在营销推广等互联网化容易见效的环节,忽视了行业的本质,在产品和服务上有所放松,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升反降。
2.非你即我,误以为“互联网+”是零和游戏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你死我活、争夺饭碗的零和游戏,也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特征,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协同增效,创造出新的价值与产业生态,共同把蛋糕做大。
印刷行业拥抱“互联网+”需要扎实的内功,消除融合间隙,否则恐怕只会画蛇添足,自乱阵脚。
3.理解浅薄:误以为“互联网+”就是做个网站、开个微信
一些人对“互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浅表阶段,认为任何一个传统行业,做了一个网站,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就叫”互联网+”了。“互联网+”不是简单地在传统行业加上一点互联网营销手法,如果视野、思维、技术和业务流程还是停留在过去,那不但不能引领行业发展,而且会失去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