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排污许可制度的改革并非如很多媒体所说的那样,提出了多少“史上最严”的高标准新要求,将更多企业“卡”在了门槛之外,而是通过“一证式”改革,将现行法律法规要求排污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落到实处,将排放要求“归一”,排放信息“归真”,逐渐消除掉各种制度衔接不畅造成的“灰色地带”和“躲猫猫”的空间,对重复的甚至矛盾的地方要统一,对缺失的地方要补遗,从而实现对行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环境管理。
“其实发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梳理、暴露问题和整改的过程。”湖南省环保厅一位负责造纸行业发证工作的同志说:“企业,地方环保局对排污许可证都很重视,必然会越来越规范。”据他向“中国排污许可”介绍,湖南省是再生纸制造的大省,这一轮发证工作中,一共有132家再生纸企业在6月30日之前取得了许可证,有64家需要整改,其中有部分整改不了的或许将直接关停,另外还有70多家企业将直接淘汰。
这些企业还基本只是在2015年环境统计名单中的,还有一些“散乱污”小企业不在此列。该官员说,“散乱污”企业在造纸行业还并不算突出,地方环保也一直在整治,早在2008年就关了200多家。尤其近年来,对造纸企业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很多企业都关停了。这一轮70多家淘汰的企业基本都是不符合产业政策的;64家整改的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部分设备不符合要求,要限期取缔,有的是群众有投诉,有污染问题需要限期解决,还有一些是污染治理设施需要升级改造的。
实际上,从历年来的公开报道看,环保监管与企业违法排污之间的“斗智斗勇”一直没有停歇。早在2011年,就有报道称湖南采取联合多部门“断水断电”的方式关闭违法的造纸企业,还有报道称被环保处罚和关停的一些企业又死灰复燃,甚至因为拒绝监督殴打记者的。此后的新闻报道中,多次出现联合供电部门“断电”的手法,以及被关停的企业更改工商资料重新成立的新闻。“水十条”发布之后,湖南又排查了“十小”企业和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299家,其中小型造纸50家,并列入清理名单。一直到最近,还有副市长带队,对20家被勒令停产的造纸企业“突击夜查”的消息见诸报端。
这一次,对于没有获得排污许可的“无证”企业,湖南省环保厅都有下发要求停产的文件,7月初,更是已经下发了通知,要求部署开展逐一检查,禁止企业“无证排污”。排污许可证就像是一张身份证,一本合法存在的企业“清单”,这么多双眼睛注视之下,不在此列的企业终究无法遁形。湖南省环保厅另一位相关负责人说,更加系统的证后执法工作还是期待着国家的统一部署和指导、联动。
实际上,有效的环境监管从来都是遏制行业低端竞争的利器。从90年代后期开始,造纸行业就开始急剧膨胀,增速远超GDP,到2001年纸及纸板的产量就超过日本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低门槛和低准入催生了如雨后春笋般的民营企业,大量企业靠着低成本的投入和不负责任的污染分得一杯羹。有的企业刚一新建,就成为了应该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不少企业通过肆意排污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价格战”中居于优势,甚至诱导着原本具备污染治理能力的大企业也想方设法去赚取“环境红利”,以利于行业竞争。
有些地区也正是通过严格环境监管,来逐步引导造纸行业的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也需要依靠整治来实现可持续的行业发展,但这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利益的冲突和阵痛。
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及其全行业横向对比带来的冲击,或许正提供着这样的契机,欠了环保债的企业或将忐忑不安。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在发证过程中清理把关,不给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放水”,并以禁止“无证排污”为由关停了十余家造纸企业;广东省梅州市,15家造纸企业中只有一家符合发证条件获得了排污许可证,14家都面临着整改或关停的命运。关于这件事,《梅州日报》这样评论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省内污染行业整治,着力推进广东环境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这种情况下,梅州市整治污染行业企业,确保有关工业项目的排放得到控制,不仅是是对中央和广东省重大工作部署的积极贯彻,也是优化梅州发展环境,提高本地宜居发展环境的内在需要。
强化排污监管,短期内会影响相关行业发展,部分暂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可能面临经营困难,基层县市也会面临稳定就业的压力。尽管如此,也要看到,通过整治污染行业企业,提高监管和行业运行标准,可以加速推动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运营管理质量和竞争力,有助于保障企业规避国内外不同贸易市场追溯产品生产地污染情况等方面的排查风险,有助于加快实现行业依照新的技术标准及环保、节约的原则组织生产,增强本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