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网讯 挪威进口的垃圾主要用来提供电能和热能,也就是说,洋垃圾缓解了他们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口。
同样是垃圾进口,为什么别人家的垃圾是宝,我们的垃圾就是全民公敌?
这样鲜明的对比,差在哪里?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上。中国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低,技术滞后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样的话语在中国,是只能放在教科书上被束之高阁的理念和目标,但在北欧各国,却被践行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几乎所有的瑞典人都知道,“垃圾是能源,4亿吨垃圾,就是1吨石油。”瑞典城市的生活垃圾,每年只有1%无法利用,这在中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他们的秘诀,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方法,也没什么难度,简单到小学生都能做到——只要你能分辨颜色,就能处理好垃圾。
在瑞典,居民家中至少有四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使用一种颜色的垃圾袋,对应食物、塑料、纸张和其他垃圾,比如食物垃圾用绿色垃圾袋,塑料垃圾用蓝色垃圾袋。
垃圾焚烧厂会通过电脑传感器,通过识别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把垃圾送到各自的回收场所。瑞典随处可见类似于无人贩卖机的自动瓶罐回收装置,机器会根据瓶罐的类别,打印回收金额的单据。
智能识别颜色、无人终端,这些技术对目前的中国而言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但挪威瑞典能做到,中国却做不到,关键还在于观念和制度。
瑞典人采用填埋来处理的垃圾不到1%,而中国焚烧和填埋仍是处理垃圾的最主要手段。国内垃圾靠填和烧,回收利用率低,也助长了洋垃圾入国的气焰。
中国也意识到了洋垃圾的危害,政府也在加大限制洋垃圾进口的力度。今年4月,《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获通过,将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
但中国要想摆脱洋垃圾的窘境,还需从培育公众环保观念和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两方面下功夫,否则即便全面禁止了洋垃圾进口,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容易滋生洋垃圾“偷渡入境”的地下交易,给监管带来新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