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引未来网讯 今年已过去大半,包装业的传统旺季到来,市场涨跌互现、波澜不惊。该有的现象都相继登场,基本上可以对今年的包装市场下定论了——“高位、低量、减产、外移”,成为包装纸市场的四大关键词。
高位、低量、减产、外移
高位
纸价在今年5月份出现一次暴升,与2017年的历史高点仅一步之遥。纸价未创出新高,表明市场已认定2017年的高点就是包装纸价格的“天花板”。
2017年,包装产业下游没反应过来,价格再高都要用。今年不一样了,用户大量弃用纸包装,挤出不少包装需求。价格一旦升至高位,就会有需求端动态退出,于是,就限定了纸价继续再高。
从国家政策层面,供给侧改革、节能减排、环保清查、限制外废……均是指向供给端减少的。国家肯定是支持纸价高位,同样的产量,金额变多,国家还能收到更多的税,为什么不呢?
严控外废进口,加上贸易战升级,不仅减少了废纸来源,还提高了废纸进口关税,进一步抬升了原料成本。
外废减量,必须补充国废。加大国废回收力度,必然会提高价格,以支付提高废纸回收率的成本。
废纸高位,成为原纸高位的注脚。
国废价格,成为原纸售价的标杆。
外废差价,决定了大纸厂的纯利。
低量
2018年,包装需求缩减的厉害。笔者推断,2018年包装纸需求仅为去年的65%。
这就是包装纸价格虽悬于相对高位却始终无法再触及历史新高的原因。需求的马车停摆,扼制了对高价的想像力。2017年的市场需求,其实比2016年要少。去年因为不断涨价,透支的订单,每次总能临时填满上游纸板厂的短期产能,造成纸板厂停单涨价屡试不爽。
实际上,去年纸板厂每个月都是半忙半闲的,全年拉平来看,2017年产量并无绝对值提升。按照供需平衡理论,若需求税减,连原纸价格都是会跌下来的,为什么又没有大跌?
虽然原纸、纸板的设备产能是大大过剩的,但可供使用的原料也锐减了,这便引出下面第三个关键词——
减产
中国造纸的设备产能是大大地过剩,但设备产能不等于实际产量。废纸原料减少,直接减少造纸产量。于是就形成了“设备产能过剩、可供生产的产量不过剩”的奇葩现象。减少1000吨废纸进口,国内造纸产量铁定了会减少850吨。如果增加1000吨原纸进口呢,因内造纸产量就会减少1000吨。
这种减产,不是行业保护下的减产,是无米下锅式的减产,从而表现为可供生产的产量降低。这种减产,又正好暗合了需求端的锐减,导致“需求低量、产能锐减、价格高位”同时出现。
这事,够奇葩了吧!
外移
废纸受限,纸价高企,需求被遏制,怎么办?
要么把废纸弄干净了再进口,要么直接变成原纸进入国内。中国造纸业大佬面对政策刚性,纷纷外移东南亚建厂、在美国收购造纸厂,已成为普遍的行动。这是吃透国家政策后的正式的产业转移,也是补充国内需求的唯一途径了。
再往后,进口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的原纸,将成为常态。
不是说需求锐减了吗,干嘛还外移产能呢?但目前原纸价格还在高位啊!只要外废与国废之间有足够的差价,产能外移就会持续进行。放任外废变成垃圾、国废变成黄金,这种不符合经济理性的事情,不会长期维持。
只有把原纸价格拉回大众型价位,才会把失去的纸包装需求再找回来。目前纸价高位的状态,便是外移产能的动力。
只要外移的造纸产能尚未大量投产,国内市场的原纸价格便会毫无悬念地一直在高位。
如果海外新增造纸产能可以充分满足中国市场,原纸的“地板价”又会是多少?
不用猜,肯定会比2016年的原纸起涨点高出不少——因为,在海外加工外废、变成原纸,肯定比在国内生产要高出不少成本。国家禁止外废环境下所增加的造纸成本,等于造纸产业循环链寻求“曲线出路”而多投入的代价。
原纸的地板价、天花板价都明确了,还需要为纸价涨跌处心积虑、吵吵嚷嚷吗?反正就这么回事儿!相比近期引发热议的“社保税收化”的大事,纸价涨跌算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