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牛市初显时,就有段子云——“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出去打工,不好的时候就聚在村口赌博”。
实业也是一样,各行各业都不好做,需求减少,成本增加。销量上不去,只能让价格上去。用这种方式搏得一线生机,总比死在温水里好。
这就是目前的神逻辑——不是经济不好吗?涨价呗!炒股呗!
独嗨嗨不如众嗨嗨,纸价与股市,居然真就涨起来了、涨起来了……
来分析一下内在逻辑——
如果市场需求下降20%,怎么才能弥补减少的营业额?
扩大销售团队,把减少的抢回来;
加大设备产能,以高效降成本;
增加产品附加值,优质优价;
涨价25%,维持营业额不变……
可以看出,前几样措施,均是要付出成本的,还不一定有效果。只有涨价,涨了再说,才成为最简单的应付过今天的方式。可是,明天呢?
纸品行业人士最近的遭遇是,虽然2017年赚翻天了,经过一个2018,所剩无几。
涨价能解决今天的事,所以该涨。因为不可持续,所以担忧。
说到底,销量上不去,只能让供应减少,才能让一部分人活命。
绿水青山,不是喊一喊,那是要付出成本的。斩掉排名靠后的企业,这个,非民企莫属。供给侧改革嘛,不让你产生供给了,那么机会就给了别人。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
总以为,我们是那个“我们”,其实,我们是那个“代价”。
这就是目前残酷的一面——如果市场总需求减少了20%,若能让供给量也减少20%,那么剩余的市场参与者,是能够保持原有的经营水平不下降的。
整理一下逻辑路径:
需求少,拼销售增产量(导致恶性竞争)
需求少,拼产能降成本(固定成本投入加大)
需求少,把价格涨上去(只能短期奏效)
需求少,把竞争者挤出去(供给侧改革)
难道,只能选择退出吗?还有其它路径吗?
有!
整合现有的生产、销售模式,确保硬件产能不增加、成本投入不增加、生产效率能提高,用新模式的效率超过原有的组织模式,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加活下去的概率。
对于新模式的追寻,轮不到你信还是不信,命运与地位摆在那里,你只要不是共和国的长子,你就注定要付出更多努力与代价,去尝试更不容易达成的目标。
有想法、有作为的人,机会总是会多那么一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