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发展十多年的板箱分离模式,在二级厂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2017的市场风口中,大门幅瓦线的订单爆满。事隔一年,风口退去,在市场预期看淡的心态下,纸板厂是硬着头皮上大线,还有不少纸板厂干脆放弃提货。
短短两年时间,冰火两重天。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或者说板箱分离为什么会导致危机发生?
1、纸板必须集中生产的特性势必追求高开机率。
2、大线的效率优势,在不充足的订单面前,已被低开机率抹平。
3、降价促销在产能过剩时代已不具备提升产能的条件。
相对地讲,二级厂在开机率维持上,处于最不利的地位。造纸厂可以集中开机一个月、集中停机半个月;纸箱厂可以随开随停,间歇生产。
听到一个行业人士的精准比喻--造纸厂是加工面粉的,二级厂是做饺子、面条的铺子,纸箱厂是能获取客户的送外卖小哥。加工面粉环节是可以集中时间大批量完成的,外卖小哥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干活,而煮面条的铺子,是希望每天都有足够的订单,即便订单再少,你也得天天开门待客。
这还仅仅只是效率层面的危机,最为尴尬的,是纸板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因为,瓦楞纸板不是最终的产品状态,无法作为终端产品进行销售,只能卖给纸箱厂。
在产能不足时代,任何一家新增的纸板厂,均能对应新增的社会需求,买卖双方均能获得满意的收益。
用以前的眼光看,是纸板厂的发展为三级厂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十多年弹指一挥间,纸板产能过剩了……这时的真相却是:纸箱厂是把纸板加工的环节外包给了纸板厂。
纸板厂实际完成的只是生产环节,而纸箱厂却是完成了销售环节。原以为板箱分离仅是一种生产模式的转换,现在再看,实际上是产销分离的转换。
在造纸厂依靠行业优先地位攫取了产业链大部分利润的情况下,留给二、三级厂的利润空间,只会越来越少。纸价涨,二级厂得风顺水、三级厂怨声载道;纸价跌,二级厂“割肉喂鹰”、三级厂静观其变。
二级厂因为设备投资较大、库存原料较多成为资产密集型的生产型企业;三级厂尽管投资少,但账期长、客服繁琐,从而成为销售服务型公司。
说来说去,二、三级厂是命运共同体里的两个紧密相连的工序。既然是命运共同体,就不应该再用相离的视角看待这件事。若二、三级厂不能坐在一起喝喝茶,谈谈合作、聊聊整合,便不能还原整个产业链应有的状态。
二、三级厂必须有打破僵局的勇气,各自发挥产、销优势,进一步整合产销分工模式,才有破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