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市场看上去就是一块肥美的肉,如狼似虎的国际电商都虎视眈眈,但是由于印度政府长期以来对本国电商市场奉行保护主义政策,外资电商一直被束缚着手脚,对这块肥肉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却无处下口。哪怕是强如亚马逊,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也只能被有天然优势的Flipkart和Snapdeal这两个地头蛇牢牢压制。那么印度政府政策变化的设想最终能否得到落实?电子商务在印度将会一马平川,进入一个开挂增长的时期吗?外资电商是不是也可以摩拳擦掌,只待新政策正式出台的东风了?虽然印度政策和法案通过的程序非常复杂,各方之间利益的扯皮常常导致好的政策和法案难以通过,一拖再拖。但是,小编认为,电商自由化发展在全球是一种不可逆的潮流,印度不可能一直紧守保护主义的窠臼,政策松绑几乎是必然之势,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政策一旦变化,为国内电商行业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会是看得见和立竿见影的。
印度市场是肥肉,也是难啃的骨头。不论本土电商还是国际电商在印度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隐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的影响是长期的。困扰电子商务公司在印度发展的主要有四大痼疾:垃圾订单和虚假订单。印度二、三线城市是重灾区,这里的消费者对于网购有着极大的热情,却经常在下单之后反悔,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取消订单或者干脆拒收货物。被这种情况困扰最多的是奢侈品和时尚消费品的卖家,每个月有大约2%的订单属于垃圾订单,不但不能带来销售业绩,反而会给卖家造成快递、退款、人力、物流和仓储方面成本的损失。商品和服务税(GST)的困境。印度财政部前不久公布的一项草案,要向电商平台的卖家征收部分GST,由电商平台收取后转交政府。逾期未缴纳GST的商家会被平台清除在其网站的账户。
向卖家收取的GST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来网购物价上涨以及电商发展速度的放缓。系统整合存在困难。当前印度电商行业还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订单管理、订单跟踪、客户支持和发货等各个环节在技术上属于不同的系统,这些系统各自为政,进行整合有相当大的难度。分散独立的系统导致时间成本很高,流程繁冗。这个问题严重拖累着印度电商行业的发展。脆弱的客户忠诚度。印度消费者似乎更加玻璃心,很容易因为哪怕轻微的负面购物体验就彻底抛弃一家电商平台。根据印度服务方案提供商Ameyo做的一项统计,有86%的顾客会因为在一家公司有过一次糟糕的客服体验而选择再也不买他们的东西。总之,事情往往都是正反两面的,开挂民族也有开挂的难题。虽然政策已经在向着有利的方向改变了,开发印度电商市场仍然不能乐观,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