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纸真的是“废物”吗?
废纸,在网络百科上的解释是“泛指在生产生活中经过使用而废弃的可循环再生资源”,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到“使用-废弃-再生”是纸的循环往复的生命链,“废”只是纸在某个时点的状态,所以“废纸是资源,决不等同于垃圾”不仅是行业人士的共识,也是社会大众的共识。
废纸造纸有助于减少原生林木采伐,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使用1吨废纸可以替代使用4-7立方米的原生木材,整体污染物产生量比原生植物制浆造纸降低50%以上),被称作“城市森林”,废纸也因此成为许多国家争夺的战略性资源。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废纸的资源化利用,根据需要每年会不同程度的进口一定数量的废纸。其中,花园式国家荷兰,每年的废纸进口量基本在300万吨左右,从数量上相当于其纸及纸板的生产几乎全部使用进口废纸。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及消费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区域间的废纸资源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明显的是以纸包装材料为主的纸制品跟随出口商品从制造大国流向了消费大国(以制造大国中国为例,据估计,近年来每年随产品出口的纸及纸板材料大约为2000多万吨)。这部分废纸资源只能在国外回收,再以国际贸易的方式回流到国内。所以,废纸的国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资源的回流及再平衡,而并非所谓的“垃圾转移”。
目前我国对进口废纸的夹杂物含量限定为0.5%以内,这是全世界最严格的标准,符合这个条件的废纸很多是从超市直接回收的纸箱和从纸板纸箱厂直接回收的切边料,是高品质的造纸原料。我国海关还有严格的检验检疫、熏蒸消毒等程序,以及先进造纸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管理,都使得进口废纸既得到有效利用,又消除了环境风险。
二、“中国消费”和“中国制造”依靠进口纸行不行?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中国造纸的历史,看看现代的中国造纸业是怎么“站起来”的?这么说可能有人会问,“造纸”明明是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地球人都知道,1900多年前我们就领先世界了,怎么还存在“站起来”的问题?
在手工抄纸的年代,我国造纸业的确在1000多年的历史里都是领先世界的,但是在近现代以后,手工抄纸逐步被机器造纸所替代,中国的造纸业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家应该还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开始蓬勃兴起,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高档包装纸都要依赖进口,不仅耗费大量外汇,关系国计民生的民族工业还要被国外卡着脖子的滋味并不好受,“中国有一流的产品,却有着三流的包装”,这句在当年曾广为流传的话也深深地刺痛了中国造纸人的心。
国家和人民庞大的生产生活需求迫切地呼唤着中国造纸业尽快走上复兴之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行业的有识之士奋发图强,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造纸再次屹立于世界造纸之巅。
在这个过程中,废纸造纸功不可没。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缺资源的国家,特别是木材纤维资源严重短缺,远远无法支撑中国造纸的需求。在七、八十年代,我国当时以草浆等纤维原料为主,质量差、污染严重,那时的造纸业也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九十年代后,一批国内优秀造纸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以进口废纸和国产废纸为主要原料(特别是大量使用美废等原生纤维含量高的废纸),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包装纸,完全替代进口纸满足了国内民生的需求,还大大降低了包装成本,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是中国现代造纸业给国民经济作出的重大贡献。
环顾世界,目前世界上每一个工业强国都拥有一个强大的造纸工业(没有哪个是依靠进口纸来满足自身的需求),造纸工业也因此被列为各国的几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也将造纸工业列为基础原材料工业,没有国家愿意将自己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建立在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基础上。而且造纸工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据统计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就业人员已达127.1万人,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更是多达数百万人,为国家解决了大量的就业。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造纸原料缺乏,不是靠造纸企业用好的设备和技术就能解决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原料紧缺愈演愈烈,可能带来的行业恶性循环是:废纸原料质量差、价格贵——国产包装纸质量下降、价格上涨——整体包装成本上升——各种消费品和物流价格上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影响国家税收和就业;同时国外造纸原料质量好、价格便宜——进口纸涌入中国市场——严重冲击中国造纸业——逐步倒退回改革开放初期,以进口纸为主,届时受打击的决不仅是中国造纸业,中国包装业、中国制造业等相关上下游产业链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居民消费和就业的稳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造纸业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好好的珍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造纸这个绵延了近2000年生命力的行业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继续造福人类,服务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