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都是历史的“活证人”
如今,在册的在世的幸存者已不足80人
证人老去,记忆永存
在历史面前,他们无法置身事外
苦难之后,怎样对待过去
决定着如何走向未来
国家公祭日前夕,年过九旬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老人,为曾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免遭伤害的国际友人魏特琳女士雕像系上围巾。
第六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了
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这些耄耋老人,有话要说……
夏淑琴
1937年,她8岁
2019年,她90岁
我活到现在,只要和平,世世代代和平,永远和平。
1937年,夏淑琴8岁
一家9口人
在那场惨案中
除了她和妹妹夏淑芸
全部被日军杀害
家,眨眼间就没了
“我身上被戳了三刀,我4岁的妹妹躲在被子里面没有被日本兵发现……”
背负了这段难以卸下的沉痛回忆
夏淑琴一生都在
为历史真相各处奔走
1994年
65岁的夏淑琴踏上日本国土
成为战后第一个
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
2006年
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蔑其是“假人证”
77岁的老人愤慨赴日应诉
当庭反诉对方侵犯名誉权
官司最终大获全胜
多次赴日
她结识了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
等一批日本友好人士
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络
他们一同为传播历史真相
祈福和平共同努力
对战争的记忆有多痛楚
对和平的期盼就有多强烈
夏淑琴老人说
“和平就是她今生最大的心愿。”
马庭宝
1937年,他2岁
2019年,他84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与很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比
今年84岁的幸存者马庭宝
耳聪目明,说话铿锵有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面对采访
老人这样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南京大屠杀浩劫期间
马庭宝全家逃到难民营避难
有一天日军闯进了难民营
抓走了很多青壮年
他的父亲也在其中
懂事后,从母亲的讲述中
他才得知
当时,父亲被运往中山码头集体屠杀
一同遇害的
还有大姑父、二姑父
“我由于年幼没被日军抓走,幸免于难。但是我从小失去父爱,母亲把我们带大。17岁我就进厂工作,直到退休。”
如今,马庭宝家已是四世同堂
老人将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的重任
交到了女儿马明兰的手中
并借此希望
这段家族记忆一代代接力下去
每年清明节、公祭日等重要日子
他都会去参加
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的纪念活动
他身体力行地证明
和平的“种子”可以撒播得更远
岑洪桂
1937年,他13岁
2019年,他95岁
过去的苦难,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这段历史我永远都忘不了。”
岑洪桂老人的回忆
将我们拉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12月
日军火烧汉中门外城墙根的稻草房
岑洪桂未满2岁的三弟在屋内睡觉
因日军阻止父母救援而被活活烧死
“我当年13岁,日军将我推入火海,我的裤腿被点燃,腿部被烧伤,至今留有伤疤。日军还向抱着二妹的父亲开枪,子弹射到二妹岑洪兰的下巴,鲜血直流。父亲随后被日军带走,而他带着母亲、二弟、二妹躲到了城墙边防空洞里避难。父亲命大,返回汉中门住处附近,在防空洞找到了他们。一家人连夜跑到下关江边,渡江后又走了10多天的田间小路,回到安徽邳县老家,躲过一劫。”
和很多勇敢的老人一样
岑洪桂没有选择回避这段苦难经历
他一次又一次提起这段经历
只为让更多人通过他
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残酷又真实的历史
岑洪桂表示
历史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他会跟年轻人讲过去的事情
他希望国家富强
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陈德寿
1937年,他6岁
2019年,他88岁
现在我这个大家庭有了孙子辈,也有八口人,真的是来得太不容易。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大,守护好这份和平。
和很多人一样
南京大屠杀是陈德寿老人的噩梦
家庭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想到过去,陈德寿老人表情悲恸
“1937年那年我6岁,那天,日军冲进家中就到处找姑娘,看到我的姑妈陈宝珠。姑妈死活不从,和日本兵推推搡搡。当时日本兵恼羞成怒,在枪上装上刺刀,对姑妈连戳6刀,扬长而去。姑妈倒在地上说心里难受要喝糖水,奶奶从后面房子里端水过来,她就断气了。父亲在灭火过程中被日军抓走。后来街坊告诉我的祖父,父亲被日军残忍杀害。”
浩劫过后
他的表弟、表妹被送到孤儿院
祖母、妹妹感染瘟疫相继离世
爷爷依靠裁缝手艺养活家人
实在难熬的日子
他便和母亲上街讨饭
后来,为筹钱安葬亲人
母亲无奈改嫁
他和爷爷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陈德寿曾两次赴日本作证
“日本老百姓对我们很友好,他们很多人也是战争受害者。我们共同的愿望是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2015年
陈德寿应邀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
“南京大屠杀78周年证言集会”
以亲身经历强调历史不容掩盖和歪曲
他在台上说
“我曾参观过日本的原子弹爆炸纪念馆,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
余昌祥
1937年,他10岁
2019年,他92岁
现在中国老百姓生活安安稳稳,就很好了。希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我见过的死人太多了,看淡生死了。年轻时,没有给国家做很多贡献,(今后)遗体捐献了就算是贡献吧。”
年逾九旬的余昌祥
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
他的老伴几年前过世,先捐赠了遗体
他也在捐赠遗体文件上签字
“捐赠”,被老人视作他和老伴的约定
尽管年岁已高
今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
老人又执拗地来了
“有时候,晚上我睡不着觉,就想起这些事情,想到日本兵在南京烧杀抢掠,在南京犯下的罪……”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时
他已是个记事的孩子
想到亲人在浩劫中丧生
老人表情悲痛
“我父亲被日本兵拖去,叫他挑东西。送过去以后,日本兵让他走,结果他一出来,日本兵就用刀把父亲捅死了。”
“我亲眼看到2个日本兵,用刺刀对着4个中国人的喉咙眼,一刺一捅,人就这样丧命了。”
……
这段往事
被他“自闭式”尘封
长达几十年
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过去总归不想提,提到我就不舒服、心里痛苦。到2012年,我去过纪念馆,才解开心结,开始对外说起这些事。”
自那之后
余昌祥老人渐渐从沉默中走出
以自揭创伤的方式
勇敢地,一次次地
对外讲述亲身经历
为反战奔走,为和平代言
对比今天和过去的日子
余昌祥老人感到非常满足
“希望老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艾义英
1937年,她9岁
2019年,她91岁
经历过战争,方知热爱和平。
“日本人冲进来,把我的叔叔、堂哥都带走了。我当时就拖着爸爸哭,喊着说我也跟你走,弟弟才两岁,你走了我怎么办,你不能走。”
艾义英回忆起和父亲分别的场景
让她没想到的是
这一别,便是一世
为避难,刚刚生产的母亲
带着艾义英姐弟3人继续逃命
被迫丢弃了刚出生不久的妹妹
你们年轻一代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希望你们不要忘了这段历史,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多年来
艾义英前往日本
参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
讲述那段历史真相
每每谈及过往
艾义英总是眉头深锁,眼含泪光
“战争实在太残酷了,让我从小就失去了完整的家。我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世界和平。”
葛道荣
1937年,他10岁
2019年,他92岁
愿做和平使者,生命不息脚步不止。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
10岁的葛道荣亲眼看见
日本兵破墙闯入
“我叔父葛之燮被鬼子乱刀砍死家中,舅父潘兆祥、王钧生,分别被日军在下关江边和煤炭岗杀害。”
本该快乐的童年记忆
却充满着杀人放火
奸淫掳掠的画面
让他终身难以忘却
葛道荣的腿上
至今,留有伤疤
“被日本兵狠狠戳了一刺刀”
“日本访问团成员还给我留过感谢信,问‘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去弥补?’我说,希望你把这段经历,把你在南京见到的、听到的,告诉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身边的人,让更多人知道。”葛道荣说。
国家公祭日前夕
在儿孙的搀扶下
葛道荣颤抖着
为魏特琳女士的雕像系上围巾
“魏特琳小姐,我又来看您了!”
站在雕像前,葛道荣老人无比动情
当时,魏特琳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
一名美籍教师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她不顾个人安危
放弃离开南京的宝贵机会
在彼时的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
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免遭伤害
当时年仅10岁的葛道荣和两个弟妹
受到魏特琳等国际友人的保护
幸存下来
尽管事隔82年
这段恩情对葛道荣来说
依然刻骨铭心
“我希望做一个和平使者,生命不息,脚步不止。铭记历史就是为了珍爱和平,我希望,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我希望,世界不再发生战争,父母不再流泪,所有儿童能在幸福平安美满安全的环境中长大。”
傅兆增
1937年,他1岁
2019年,他83岁
持续一生的疤痕告诉我生命的宝贵。
“当时,我只有1岁,捡回了一条命。但这道疤,留了一辈子。”
傅兆增用微微颤抖的双手
缓缓卷起裤子
露出瘦削的左腿上
那道82年前被子弹擦过留下的疤痕
时间回到1937年
当时蹒跚学步的傅兆增
与父母居住在长乐路上
日军入侵南京的第二天
城里似乎一夜之间成为火海
“母亲以为是一般的火灾,便抱着我去家对面的广场去看情况。没想到在去广场的路上,就看到日本兵从巷子里出来。日本兵见到我们就追了过来,接着开始向我们开枪,子弹在我和母亲中间穿过,打中了我的腿。母亲按着我负伤流血的腿,和二姑一起朝斜对面的理发店逃去。突然,二姑被日本兵的枪打中,当场就死了。母亲带着我拼命地逃,一路上,母亲亲眼看到日本兵刺死了理发店的男主人,看到了沿路的烧杀掳掠。”侥幸逃脱傅兆增全家搬去了难民区避难成为这场历史浩劫的幸存者战争的记忆、终生的伤疤让傅兆增格外珍惜生命的可贵以及和平的意义“父母经常教育我说,‘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尤其是你,因为经历过战争,所以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珍惜生命’。”回忆总是伴随着痛楚每次讲述时傅兆增就像是在“自揭伤疤”在他看来这块身上的疤痕教会了他坚强与坚韧更无时无刻提醒着他生命的可贵、以及和平的意义
记忆传承和平永续
苦难,过去了整整82个年头
而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后代信息调查采集工作正在进行
至今年11月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共收集了82位幸存者家庭的761位
幸存者后代信息登记表
及幸存者后代家谱
他们将接过传承记忆
守护和平的“接力棒”
中学生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鞠躬。
热爱和平的精神,已浸润血缘的纽带
同这段承载着
“城市之殇”“民族之恸”的“家史”
一起世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