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不能松怠。很多企业已经开工,在这里,印刷经理人杂志小编特别提醒老板们:一定要重视员工的健康管控。
前天,我们推送了一篇《此次疫情对于印刷业影响几何?(上篇)》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下篇。此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探讨疫情对于印刷业发展的深远影响。疫情过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加强企业应急管理能力
这次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此时正是各印刷企业一年来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也是很多印刷工人返乡的时间。
疫情的快速爆发,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而对于疫情防控物料的需求,也随着疫情的持续深入发展而水涨船高。
一些印刷企业,快速开工响应,在积极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应急开工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卫生防护用品印刷企业,特别是为口罩、防护服等生产企业提供包装印刷服务的印刷企业;一类是疫情防控宣传品印刷企业,特别是为疫情防控宣传手册、宣传海报、宣传单等提供印刷服务的印刷企业。
据中宣部印刷发行局统计,截至2020年1月31日,全国各地共汇总上报提前复工的保障印刷企业882家。
这类企业一般有一个显著特征,即本地员工多、动员能力强,在应急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过人之处。
阿里巴巴前参谋长曾鸣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罗振宇在2020年跨年演讲中也提到了这句话:容易赚的钱没了,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我相信,这对于我国无数印刷企业老板来说,应该是感同身受。
应急开工就是辛苦的事情。单纯从经济利益上考虑,也许应急开工赚不到什么大钱,还要支付员工三倍的工资。
疫情对于印刷企业的影响,可能只有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相“媲美”,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在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的今天,应急管理能力仿佛是一家企业的“照妖镜”和“试金石”,危机之下,企业的管理层次和格局就已经显现出来。那些反应快速的企业,恰恰平时就是管理良好的企业。如果我们缺乏处理危机事件的制度与经验,就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需要引起印刷企业的高度重视。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危机为众多印刷企业敲响了警钟。经历了疫情危机之后,相信我国印刷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也能够再上层楼,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重视员工健康安全
2月3日,已经有不少疫情不严重地区的印刷企业开工生产。
尽管有很多值得印刷企业老板们担心的事情,但已经返工的员工健康安全,恐怕是所有值得担心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
一旦有一名返工员工确诊,几乎整个工厂都要被隔离关闭。
印刷行业的职业病防护,应该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中,这是由于印刷业自身特征决定的。印刷行业的职业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机械伤害、噪声、有机溶剂及其他化学品。
机械伤害即我们较为常见的“夹手”事件;噪声则是相关印刷设备生产所发出的无规律杂音;有机溶剂及其他化学品,即各种挥发性有机溶剂,还有印刷生产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粉尘污染。有条件的企业,已经通过制定合理的流程规范、加装警示牌、为员工配备口罩和耳塞来做基础保障。
本次疫情,很多保障用品本来就应该是印刷企业常备的劳保用品。但有一些印刷企业,恐怕连保障员工健康安全生产的口罩都找不齐。
如果印刷企业在员工健康安全没有得到保障之前,就贸然开工甚至在没有取得政府授权下提前开工,其实就是淡漠生命,注定也无法走远。
此外,在疫情过后,员工工作环境的改善,也要提上日程。我们已经跨入20世纪第三个10年,随着00后,甚至10后的崛起,印刷企业如果不能为员工健康安全着想,积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用智能化手段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在人力资源日益紧俏、成本逐渐攀升的今天,也会逐渐为市场所淘汰。
提升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印刷企业,都开始逐渐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可以让很多企业的管理层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并利用各种数据快速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理效率。即使遭遇疫情,也能够保障信息的顺畅交流。这与时下正火的“办公软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春节之后上班的第一天,很多企业选择了让员工在线办公。由于爆发性增长的海量服务难以响应,几个中国主流的互联网公司的在线协作平台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印刷企业会对可以远程协作的任务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等软件提出迫切的需求。
建设智能工厂
在印刷业智能化刚刚发展之际,很多企业认为智能工厂就是“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总之,他们认为,实施智能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生产工作人员,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人力资源中的诸多问题。
这种观点虽然片面,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企业积极推动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和物流智能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也有力地缓解了由于大量劳工无法按期返岗带来的产能无法释放的问题,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从长期来看,印刷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智能制造,推进少人化和柔性生产,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劳动力的波动。
预计疫情结束后,很多企业在智能化建设方面的决心和投入会更大,印刷智能工厂的建设步伐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拓展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印刷电商在国内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刷电商多为第三方平台,只是从销售端对企业进行互联网改造,无法深入影响生产端,而印刷产品恰恰是基于工业生产的定制品,很难做到标准化。
但印刷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并没有随着印刷电商发展的停滞而中断。
相反,印刷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不断呈现出新的业态。如基于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合版印刷发展如火如荼,一些企业正以行业颠覆者的姿态出现;电商包装发展快速,市场需求供不应求;基于个性化包装的小批量包装互联网平台正在不断涌现……我国印刷业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的拓展,对于印刷设备供应商也大有益处。这次疫情发生后,由于维修服务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现场为印刷企业提供服务,很多印刷设备供应商都发布了24小时响应热线,但对于急需线下服务的企业来说,远水不能解近渴。
这时,如果印刷设备供应商能够提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远程指导,并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故障预警,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提升效率。
此外,武汉建立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临时医院,在短短几天之内,提出了巨大的对工程机械设备和相关物资的需求。因此,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对设备和物资进行优化调度,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对于这种行业潜在需求,印刷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目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服务能力,在国内印刷业中正在逐渐落地。疫情过后,印刷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也会有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
随着印刷业信息化水平、智能工厂建设和基于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新的智能经济正在不断涌现,我国印刷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正如2008年席卷全国的金融危机过后,中国互联网业态迎来了发展黄金10年一样,未来智能经济和基于智能经济的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机遇。关注智能经济、拥抱智能经济,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大有裨益。
关注印刷产业集约化趋势
上篇文章说到,经历疫情后,很多中小印刷企业的资金链正面临断裂的风险。
特别是在疫情下,2020年我国GDP增长可能只有5.0%-5.4%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会进一步萎缩,印刷企业面临的困难会更多。
尽管国家会出台多项扶持措施,但也有印刷企业可能会因此关停。
虽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但也会在无形之中,推动我国印刷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事实上,印刷行业中的头部企业,在经济增速下行、市场环境趋严的形势之下,发展开始加速,影响力更加显现。
然而,将中国印刷业放置到全球版图中对比来看,我国印刷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依然整体偏低,对比国际上印刷先进国家的市场集中度情况,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以市场集中度这个指标来衡量,在美国市场,以当纳利为首的前4家企业市场集中度为10.45%(2017年);在日本市场,凸版印刷和大日本印刷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市场集中度为56%(2017年)。对比中国百家企业10%的市场集中度,可以看出,国内印刷业的集约化发展,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中国印刷业以1.27万亿的营收规模跻身全球第二位。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从印刷大国走向印刷强国。产业集约化发展,是印刷强国的一个重要表征,无论大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还是产业资源的进一步聚合、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都应是中国印刷业发展所应关注的重点方向。
对于大型印刷企业来说,我们要关注集约化趋势变化,快速做大做强,从而抢占市场先机,而对于大部分中小印刷企业来说,我们不应该在危机面向自怨自艾,而正视这种趋势变化,不断努力为企业发展寻找出一条合适的出路。
以上就是疫情将对印刷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平庸的企业来说,任何危机都可能是自己倒下的理由,而对于卓越的企业来说,危机过后满是机遇。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废话,也不是一句无用的鸡汤,而是印刷企业谋求自我发展的视角选择。
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我们无法避免。首先要坚强活下去,其次要从危机中总结经验。危机之中,新的机遇正在酝酿,新的业态正在形成。让我们看准趋势,找准时机,迎难而上,未来的市场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