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1-2月,我国印刷机械进口额为2.43亿美元,同比下降12.1%。其中,胶印机进口额为7996万美元,同比下降19.3%;数码印刷机进口额2964万美元,同比下降29.0%。
在此之前,作为行业投资意愿高低的重要风向标,我国胶印机进口额在2016年触底4.14亿美元之后,连续三年反弹:2017-2019年,分别为5.42亿美元、7.32亿美元、7.43亿美元。
新冠疫情的突袭,显然将打断国内胶印机市场连续回暖的态势。
同时,由于疫情已经演变为全球大流行,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的局面,可以想见:2020年对全球主要印刷设备、器材供应商来说,都将是无比艰难的一年。
三好同学注意到,海德堡公司CEO日前专门发布了一封致德国经济部长的公开信,呼吁德国政府对受疫情影响的印刷产业链企业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援助措施,以帮助行业度过“这场历史性危机”。
疫情之下,困难重重,印刷企业如何才能安然渡劫?3月26日,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一次活动上表示:此次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周期一定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抗疫过程中,企业唯一要做的就是收缩。
再重复一遍重点:“唯一”要做的就是“收缩”。说得很决绝,这样的看法不知各位老板认同与否?
困难期不仅仅是三个月
疫情爆发之初,历经春节假期延长和全国性延期复工,虽然老板们都倍感压力,但下意识里大多认为,疫情将在两三个月内很快过去。
2月9日之后,随着大部分地区企业实际复工时间的一再拖延,老板们的压力又更重一重。当时,主要的担忧有两点:一是长时间停工可能导致的现金断流;二是节前积压的订单无法按期交付。
进入3月,虽然仍面临防控物资采购困难、员工返岗率低、物流运输不畅等诸多困难,但大多数印刷企业都最终实现复工。
此时,距武汉封城过去大致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疫情对企业冲击最严重的时段,完全有希望控制在3个月以内。
由于经济循环和消费需求的恢复需要时间,很多企业后续可能还会面临阶段性的订单不足,但大形势无疑会稳步向好。
然而,疫情在国外的迅速蔓延,却让这些都变成了假设。
自3月中下旬以来,随着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停工、停产、居家措施,海外市场大范围停摆,国内很多外向型企业几乎一夜之间由积压订单做不完,变成了客户纷纷撤单、减单,以致无单可做。
目前,从见诸媒体的报道看,广东、浙江等地已经出现玩具厂、服装厂、手表厂等,因海外订单大面积取消,而停产、放假或老板跑路的情况。
对印刷圈来说,外向型企业的订单压力也与日俱增。据有行业群未经证实的消息,深圳、东莞等地已有主做外单的印刷企业,开始裁员、降薪或长时间放假。还有企业人员表示,国外客户询单、下单量明显减少。
疫情在国外蔓延,看上去冲击的只有外向型企业,实则不然。
比如,在每一家停产、放假的玩具厂、服装厂、手表厂背后,可能都有一家或多家为其配套的印刷企业。
再比如,对海外疫情输入的担忧,拉长了我国疫情防控的时间,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国际交流频繁的一线城市。
而这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人员密集型行业复苏的速度。如:三好同学唠叨了很多次的旅游、餐饮、酒店、教育培训、体育赛事、线下文娱等等。
同时,在海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展会、论坛等,只能无限期后延或取消。原定4月中旬开展的第127届广交会确定延期,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信号。
所有这些,都会将很多老板原本预期的3个月左右的困难期大大拉长。
至于究竟能够长到什么时候?按照许小年的说法:经济能否好转,要看年底的情况。
注意:到年底,还只是看情况。
“收缩”是不是唯一选择?
目前,国内疫情关注的焦点多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其中,美国的确诊病例数已突破20万人,后面4个欧洲国家也都超过了5万人。
此外,还有10余个国家确诊病例在万人以上,30多个国家确诊病例过千。至于有疫情出现的国家,更是超过200个。
按照当前态势,如果防控不力,就会出现三好同学在《疫情之下,印刷圈可能遇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中说过的最坏情况:各个国家渐次而起,连点成线,拉长全球防控的时间周期。
要知道,仅仅在1个月前,意大利的确诊病例数也不过刚刚破千,德国更是只有100上下。
疫情防控时间拉长,对国内各行各业、各位老板最直接的影响是:需求下滑,订单减少。
由这样的前提能否必然得出许小年给出的结论: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收缩?
需求下滑与企业收缩,从基本逻辑来看顺理成章,在真正的商业操作中却未必如此。
2019年7月,三好同学发过一篇《劲嘉半年盈利大涨。及那些在缩水细分市场中还拼命扩张的印刷厂,是不是很疯狂?》,便曾探讨过这样一个现象:在名片、单页、宣传画册等明显处于下滑期的商业印刷市场中,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的不是收缩,而是继续上设备、扩产能?
这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性在于:虽然市场总量在下滑,但相对分散的市场格局和快速拉开的效率差距,为部分有“野心”的老板提供了以整合促扩张的机会。
然而,由疫情引发的需求下滑与市场的自然缩水,并不完全相同。
相对而言,前者可能只是阶段性的,下滑曲线却很陡峭,用略显夸张的说法就是:断崖式的。后者可能是趋势性的,下滑曲线却相对平缓。
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显然有更充分的时间来确定目标、规划战略,并推进实施。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几乎每一家企业都难以置身事外,经受阶段性冲击在所难免。
比如,年后复工至今,有多少印刷企业的业务量恢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有还是会有,但只怕是少之又少。
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小年所说的“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收缩”,自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合理性。因为这时候不是老板想不想收缩的问题,而是市场逼着你必须收缩。
疑问只是在于:假如疫情的影响拉长到一年甚至更长,在经受住最初的冲击波之后,老板们会做何选择,是不是还是只有收缩一条路?
依三好同学之见,一旦稳住阵脚,恐怕还是会有老板不甘退却,选择相对进取,甚至略显激进的扩张型策略。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二:一是对部分原本正处于扩张期,且已经上规模的企业来说,因疫情影响而大幅收缩既不容易,也不甘心;二是在收缩不易的情况下,只有更为进取才可能减少损失,甚至有意外收获。
也就是说:疫情重压之下,收缩可能成为多数印刷企业的选择,却不会是全部。
印刷企业大了为什么很难收缩?
对部分企业来说,为什么短期内大幅收缩并不容易?
最基本的原因很好理解:印刷是重资产行业,老板们的投资很多都砸到了设备上。
当疫情突然来袭时,老板们或许可以通过暂时性裁员、降薪减少人工成本支出,设备和产能却基本只能闲置,短期很难退出或变现。
对有些印刷企业来说,除了部分临时用工,即使是裁员恐怕也要思量再三。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多数老板不是为人多,而是为“招工难”发愁。
既减不了设备,也减不了人,收缩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比如:像部分外向型企业面临订单大面积取消或延期,多数老板的想法会是坚持一下,节衣缩食在所难免,大幅收缩却不容易。
如果真到了像有些企业长时间停工、放假的地步,那就不仅是收缩的问题了,而是要做好随时退出、解散或破产的准备了。
即使几个月后市场好转,企业怕也是很难恢复元气,因为人心散了,想再聚拢起来并不轻松。
此外,在疫情重压之下,还有的老板既难以收缩,又不愿硬抗,试图以股权转让、卖身自救的方式实现良性退出。
问题是:市场如此恐慌,有多少老板敢于出手暂且不说。即使能卖出去,身价恐怕也会大打折扣。毕竟,“地主”家里怕是也没有太多余粮。
收缩不易、退出艰难,对仍有财力与心气的老板来说,采取更为进取,甚至略显激进的扩张型策略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市场需求已然大幅下滑,如何才能实现扩张?说到底,就是采取各种办法让正在变得稀少的订单,尽可能流向自己这里。
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无疑还是价格。几天前,商业印刷龙头河南盛大在官方微信号发布了一篇推文,题目是《直降30%,成本出货无套路!》,大幅拉低骑马钉画册、不干胶标签、数码印刷和覆膜模切类产品的报价。
如果其他做同类产品的企业无法迅速做出应对,很多订单无疑会倾向于流向永城,而不是他处。
假如在降价的过程中,盛大还能保持基本的利润率,疫情带来的市场动荡就有可能成为其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扩张的良机。虽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如此看来,类似下面的说法多少还是有些道理,并不完全是“鸡汤”:危机之下,通常也是市场整合的良机。
好了,就说到这里。最后,还是一如既往地祝各位老板好运吧。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