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双十一”过后,快递垃圾的清理处置总是令人头疼。依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的调研,目前快递行业每年产生废弃物超900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快递包装总体回收率不到20%,包装箱回收率低于50%,快递填充物、封装胶带、打包带等塑料品基本没有回收。
今年有些不一样了。
11月1日起,《邮件快件限制过度包装要求》实施。作为推荐性邮政行业标准,该要求首次对邮件快件限制过度包装的具体指标做出明确规定。
政策之下,多家电商、物流企业纷纷跟进。日前,菜鸟物流发布绿色减碳成绩单,宣布通过绿色物流,“双十一”期间合计产生10.95亿次绿色行为,实现碳减排1.8万吨。京东也公布减碳数据,“双十一”期间实现减碳2.6万吨,其中使用循环包装1135万次,减少一次性垃圾3400吨。此外,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还联合相关企业开展“回收快递包装全民领鸡蛋”活动,吸引了120万人次参与。
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话题并非新事。从2015年开始,就有电商平台通过使用循环包装、可降解快递包装及快递包装回收等方式,进行快递包装的减量与回收处理。比如,京东的“青流计划”、阿里的“绿动计划”、苏宁的“青城计划”等。不过,近年来这些计划的进展并不顺利。
“目前,国内关于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其一是包装瘦身,另外还有循环包装和可降解材料替代两个方向。其中,循环快递包装的推广及应用,是普遍认为的最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长期关注相关议题的环保人士郑雪告诉记者,但是,回收是循环快递包装推广最大的难点。京东、苏宁采取与循环包装供应商合作的方式,通过面签、利用快递员片区管理,或与智能快递柜等企业合作,实现快递员参与循环快递箱的回收。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针对快递员的奖励计划,由于回收收益很低,导致计划看起来很美,实施后一地鸡毛。
光凭企业自身的探索可能很难突破。在郑雪看来,要想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有效落地,应建立由政府牵头、多方联动的协同治理体系。“比如,政府部门可以考虑推动制定全国性的快递电商包装标准,细化电商平台在快递电商包装绿色化中作为平台管理角色的责任边界,如制定及落实包装供应商准入退出机制、包装材料与包装操作规范等平台规则。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考虑鼓励企业创新和拓展循环快递包装模式,并牵头制定相关行业与循环包装产品标准,推进产业链各方开展快递电商包装绿色化合作,促进循环快递包装的规模化推广使用。”郑雪说。
对此,一家科技公司董事长朱瑞清并不赞同。朱瑞清认为,过去几年,这个行业面临最大的困境,归根结底是缺少合适的产品。“可循环快递箱太少了,目前使用率不到0.5%,很多人可能从未收到过可循环快递箱。”朱瑞清和同事们研发了物联网智能包装的可循环快递箱,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传统的卯榫结构锁的快递箱,不用任何胶水和胶带,通过手机NFC功能开锁和查阅溯源信息。最近,朱瑞清与政府部门合作,相继为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设计了可循环、可回收的专属快递包装。
这或许是个方向。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未来,随着上下游协同加强、社会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的健全,快递行业的绿色化转型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