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造纸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晨鸣纸业披露2022年一季报。一季报显示,晨鸣纸业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85.15亿元,同比下滑16.57%;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下滑90.34%;扣非归母净利润9963.8万元,同比下滑91.45%。
面对利润下滑的颓势,晨鸣纸业该如何寻找破题的新路径?
纸浆价格仍处上升通道利润下滑难掩颓势
针对国内市场,国元证券指出,基于海运紧张叠加海外浆厂停产检修等因素致使国内木浆价格高企态势短期内难以快速缓解,成本端驱动纸浆上涨动力较为充足,叠加国内需求处于疲软态势。
面对一季度利润下滑的趋势,晨鸣纸业称,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机制纸销量和售价同比降低,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
而为应对成本上涨,晨鸣纸业也宣布,受运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自5月1日起,公司旗下文化纸产品将在现执行价格基础上,上涨200元/吨。
尽管纸浆价格持续处于上升通道,但具有较高自给浆比例纸企将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据悉,晨鸣纸业目前拥有木浆产能约430万吨,纸浆自给率高达90%。
虽是如此,但利润下滑的颓势始终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投资者也较为关注现阶段晨鸣纸业公司的浆纸一体化是否具有成本优势;另外,在纸浆价格高企,产品市场价格平稳时,晨鸣纸业相比其他纸业龙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快、多的现状。
晨鸣纸业称,受能源、化学品、木片价格上涨的影响,公司自制浆成本也出现大幅上涨,且国内市场需求相对疲软及涨价对利润影响的滞后性导致产品提价落地幅度不及成本端上涨的影响,弱化了公司在纸浆自给率高的优势,后期随着涨价函的逐步落地和疫情好转对消费端的提振,公司的成本优势会逐步凸显出来。
5月12日,晨鸣纸业再次传来利好消息。据称,目前受区域性疫情防控影响的吉林和寿光本部生产基地产能已经恢复。
环保污染成企业发展隐患
“造纸=污染”是过去人们对造纸行业的传统印象。
近年来,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技术水平,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相关主管部门颁布了《造纸产业发展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而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造纸业作为污染严重的产业,生产模式亟需变革,技术装备也亟需升级。可以说,绿色转型已经成为造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阶段,晨鸣纸业坚持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模式,切实扛起环保主体责任。近年来,晨鸣纸业及子公司累计环保投入了80多亿元,投资建设了碱回收系统、中段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白水回收系统、黑液综合利用系统等污染治理设施,各项环保指标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据悉,晨鸣纸业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超滤膜+反渗透膜”工艺,建设中水回用膜处理项目,是国内造纸行业规模最大的中水回用项目,中水回用率达到75%以上,回用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每天可节约清水17万立方。
但是,今年年初江西晨鸣的罚单也为晨鸣纸业敲响警钟。
据南昌市生态环境局官网称,1月17日,南昌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2年第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罚款40.1万元。
处罚决定书显示,2021年9月12日,南昌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突击检查。有关工作人员现场对废水排口进行3次采样并封存。2021年9月23日,执法人员再次检查,现场告知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9月12日废水检测结果: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均达标,悬浮物,色度分别超标0.98倍、0.28倍。
现阶段,环境风险日渐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经营风险之一。环境风险关乎企业发展,也关乎企业形象,因污染物排放超标而受到处罚的不仅会使企业声誉受损,还面临股价下跌造成巨大的损失。
对于造纸业企业等污染严重的企业来说,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遵纪守法”方能走得长远。
海外市场需求增高出口规模快速扩张
中信证券指出,目前欧美成品纸需求旺盛,但海外纸厂受到能源、罢工、检修等多因素影响产量受限,利好我国成品纸出口,也减少进口成品纸冲击,若海运费、汇率等因素边际向好受益程度将更大。
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则是现阶段造纸业的增量空间。
同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纸制品加工贸易政策调整,RCEP自贸区的生效,叠加俄罗斯等主要造纸出口国家当前造纸产能的不足,欧洲、亚洲等地区的需求多转移到了国内企业,晨鸣纸业也受益于此。
今年初,晨鸣纸业便通过国家海关总署核准认定,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RCEP项下经核准出口商认定书。
晨鸣纸业称,受惠于“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公司目前拥有木浆产能约430万吨,生产木浆所需的进口木片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公司下属的湛江晨鸣生产基地位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已经成为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公司重视海外销售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主要纸种出口量同比增长30%-50%。
面对已经过去接近一半的二季度,晨鸣纸业在浆纸一体化以及扩大出口等方面不断突围,究竟效果如何?期待企业后续财报给予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