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链管理之前,企业与供应商从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采取非合作博弈的策略,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内部采购而忽视外部采购
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为更多掌握生产的主动型,倾向于原材料或零部件由内部供应,企业的产品线无限向上游延伸。这种“大而全”企业的弊端是生产的低效率,不能充分实现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同时能力的不均衡使生产要素利用率低、效益差。
2、基于短期的多头采购
在传统采购模式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大多是松散的、短期性的,双方之间基于各自利益处于竞争状态。企业为防止受制于供应商,确保生产的正常稳定,往往就同一种原材料或零部件选择多处供应源,这种供应关系实际上对交易双方都是不利的。对供应商而言,由于订单量不大,供应商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由于订单不连续性,生产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生产设备和人力利用率不高。供应商的生产低效率导致其生产成本的过高,最终必然转嫁给企业。同时企业要与多家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打交道,大大增加了供应商管理的难度。
3、为库存而采购
在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的信息不畅,采购人员很难做到对生产进度一清二楚。出于自身部门绩效最大化的考虑,采购人员往往会增加采购库存量。因为大批量订货不但可以降低订货价格及运输费用,而且可以避免缺货的现象。但这种高库存量必增加成本,如资金利息、保管费用、自然损耗、降价损失、呆滞料成本。
4、事后把关的质量控制
在传统采购模式中,企业一般不能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去,对采购的质量控制只能是在进货时进行严格的检验。这种情况,对供应商来说,不合格品所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对企业而言,质量检验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在时间上也造成延误。
5、价格成为采购关注的焦点
在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人员关注的焦点是价格。采购员选择多家供应商进行询价、议价、还价,以价格最低者作为供货商。过分依赖价格的采购行为,可能导致企业误选产品质量和服务不到位的供应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企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克服了传统采购模式的不足,形成全新的采购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1、将采购视为外部资源运用的重要方式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外部采购是企业为提高最终产品竞争力而主动进行的战略选择。企业通过有效利用外部资源,获得更有优势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企业更多地关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基于长期合作的单源供应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与供应商基于信任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采取单源的采购方式。单源供应使供应商能够尽大量的利用规模化生产,降低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成本。同时企业也可以减少供应商管理的复杂程度。
3、为订单而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所有的采购都是为满足最终客户的订单,任何与客户需求无关的采购都是一种浪费。通过采购的JIT,保证原材料或零部件的及时准确供应,乃至实现“零库存”。
4、质量管理的事前、事中控制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控制转变到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事前控制包括,一方面企业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产品、工艺、技术设计,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邀请供应商参与进来。事中控制包括,对供应商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质量、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在生产过程前和生产过程中杜绝品质问题的发生。
5、服务水平成为采购关注的焦点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仅是价格,而是如何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并及时交货。采购不仅要关注供应商的价格,跟关心它的服务水平,包括交货期、售后技术指导、配送能力等。
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变化必然影响采购职能管理的变化。采购人员要清楚的认识到这点,并在实际工作采取新的管理方式。
智慧熊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助力远程高效处理工作事务,团队高效配合下单,生产,发货,采购,财务等事宜
智慧熊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助力远程高效处理工作事务,团队高效配合下单,生产,发货,采购,财务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