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老师说过,采购的第一要务是保证交付。可是在采购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吸引人的是你为企业节省多少开支,降本多少,降幅多少。而我们的降本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商务降本、技术降本、流程降本、VAVE、返利等等。
但在我们实际降本工作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费尽心思,用尽九牛二虎之力达成的降本,最后在财务账上化为乌有。究其原因,发现罪魁祸首是工厂端的使用部门。
商务降本非常有限,所以每年我们公司采购中心会联合供应商进行VAVE降本,比如现有材料为A料,材料验证通过后,可适当根据配额选用B料。
本来通过更换材料,达到降本30%甚至更多,采购人员很兴奋。可在月度报表中,工厂端的财务报表显示,采购成本并没有下降,很多人不解,采购降的本,跑到哪里去了?
其实深究就会发现,由于工厂端物控下单信息并没有串联VAVE的实际降本,但是,工厂端的年度预算,却将商务降本后的价格作为基准,导致预算金额与实际采购金额有所偏差,这才导致从财务报表端显示的降本,并没有真实呈现。
所以采购在完成商务及其他手段降价后,一定要持续追踪以确保降本达成,否则,你的功劳很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工厂给吃掉,没人给你说理。
无论怎么讨论采购的专业性,对于企业来说,老板最关心的就是降本,能够体现出来你的专业性的就是降本。那么如何实现降本,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降本并不等同于降价。
很多人把降本理解为让供应商降价,虽然产品的价格跟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系,但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长短相差很大。
一般来讲,有一些企业要求供应商有年降,这还算好的,但有的企业一年要逼迫供应商降几次价格,有的企业经常换采购负责人,每换一次,新的采购负责人就要求供应商降一次价,似乎不这样做,就没法彰显自己的能力,但有时候这也是公司有意为之。
经过一轮轮的砍价,到最后除了质量做得越来越差,供应商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毕竟人家不可能赔本赚吆喝。
第二,降本需要协同。
各职能部门需要协同,步调一致,你这边做好了各种准备,新的替代产品通过认证,准备更换材料,但工厂那边不使用,这就是不协同。
每个降本项目都需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定期与项目经理或者总经理汇报进展,必要时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如何才能实现协同?这就需要企业不能追求局部最优,如果各部门都追求自己的KPI,是很难达到协同的。
比方说,如果采购和研发一同验证了新的材料可以实现降本,但这种新的材料会带来生产效率的部分降低,虽然总体算下来还是降本的,但是生产部门会排斥使用。
第三,降本不仅仅是采购的事。
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产品的成本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固定成本是厂房和设备的折旧,无论你是否生产,生产多少,固定成本都是不变的。
那么,如果能够提高产能,就可以降低产品的单位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降低材料的成本和提高人工效率也都可以降本。
另外,消除企业自身的浪费很重要,有的企业这边让采购拼命压低供应商的价格,那边自己的工厂里浪费无数。
特别是有时候的降本就是强迫供应商降价,好不容易让供应商降下来的部分,在生产中却被无情地浪费掉了。
浪费有材料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
材料的浪费,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的仓库里存放了多年的库存产品。不管是原料还是成品,只要最终没有发给客户,虽然暂时在财务报表上看着都是资产,但这些都是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一旦报废全部都归0,或者远远低于材料成本。
时间的浪费,就是工序布局是否合理,搬运是否不方便,制造时间过长,换模时间过长,或者有些工序是不是有瓶颈,让其他的工序在等待,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车间里的这些浪费其实很多,它们大大影响了产能。
所以,除了采购,做好计划、生产管理和库存管理都是可以降本的。
第四,降本一定要考虑有效产出。
前文讲了增加产出可以降低固定成本,所以有些公司就拼命多生产,把固定成本摊薄,但是有些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没有能够及时销售出去。
甚至有的公司为了平衡生产,把一些产品提前生产,最后可能因为客户计划有变,导致滞销、打折,甚至成为呆滞品,如果是化工类的产品,处理呆滞品还需要另外支付费用。
这种方法的结果就是,在当年的财务报表上,看到的是降本了,但是在来年或者更久的时间里,那些呆滞的物品又要报废掉,又把利润吃掉了。
所以我们要讲有效产出,减少无效产出。就是尽可能生产马上就可以发给客户的产品。不发给客户的,尽量不要提前生产。只有产品卖给客户了,才能形成企业的销售收入。
尽管很多人觉得,采购就是要降本,降本就是采购的事,当然,采购可以通过谈判、竞价招标等方式把供应商的价格降下来,也可以通过标准化、减少不必要的功能,以及和研发设计部门通过VA/VE的方式来降本,还可以指导供应商通过精益优化降低他们的成本。
但是,降本,对于企业来说,依然是整个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管理的问题,因为你不但要降供应商的本,还要降自己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