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也。……永元九年(97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
其实《后汉书》中的这一段记载来自《东观汉记》的“蔡伦传”,《东观汉记》又是东汉元嘉元年由延笃等人根据汉桓帝的指示撰写的,蔡伦卒于东汉建光元年。搜史君算过了一个151年,一个121年,这中间相差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并不算长,所以延笃的记载是十分有可信度的。晋张华的《博物志》、董巴的《大汉舆服志》都提到了蔡侯纸,这些史实也表明蔡伦其人其事是有充分根据的。
在很久之前人们就开始研究纸张最初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了,而我们之所以认定蔡伦是纸张的制造者完全是依照史料的记载。而出土的文物却告诉了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在蔡伦之前已有纸,蔡伦是造纸技术的改良者,对造纸术的发展和推广起了关键的作用。
按传统的说法,纸主要是指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加工处理而抄成的平滑的薄页,适于书写、印刷、包装之用。
在纸尚未被发明之前,中国古代所用的记事材料主要有甲骨、简牍、缣帛等。人们也曾在青铜器内铸上铭文,这种文字称为金文。古代记事材料使用最多的是简牍。南方盛产竹,故使用竹简、竹牍较多;北方多以柳树、杨树制作木简、木牍。
尽管简牍十分笨重,写作、阅读多有不便,但是由于它来源广、制作易,在商代开始使用后,很快流行,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常见的书写材料。这也是古代文章为何从白话文演变成文言文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搜史君就带大家来看看早期纸张的发现:
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缣帛在当时也是书写材料。它虽然便于书写,但是价格昂贵,只有少数权贵才有能力用于书写。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既便于书写,价格又适宜的书写材料,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1957年,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出土了古纸。该纸为浅褐色,无字迹,纸幅较大者约10厘米×10厘米,多裂成碎片。根据同时出土的文物断定它不晚于西汉元狩五年,似是西汉古纸。经有关专家对其显微分析,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有少量苎麻,纤维短细匀整,显然是经过切断,并有压溃和帚化现象,纤维分散交织,具有纸的典型结构。
我们通过现代技术对纸张中的钙离子进行检测,发现纸张中的钙离子远远高于周边环境的钙离子,这也就从侧面说明,这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同时它并不是布帛也不是麻布,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张。
而纸张是如何制造的呢?
说白了纸张就是将麻类植物脱胶和加工成麻丝的工艺及制备丝绵的漂絮法实际上都为造纸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上的借鉴。通过对古纸的分析,参考传统的手工造纸工艺,可以认为古代造纸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将麻类原料洗净切碎。
(2)将切碎的原料在石灰或草木灰的碱性水溶液中浸沤,以除去其中果胶、色素等。
(3)将已除去胶质的纤维在石臼中舂捣成浆。
(4)然后经过前面的流程后,再将纤维变成棉絮一样的物质,最后将棉絮状的纤维薄片晾在木板上,晾干后就成了纸张了。
以上的工序技术大多包含在沤麻、漂絮的工艺之中。由此可以想象,在沤麻、漂絮的启迪下,人们发明造纸术是顺理成章的。
早期的造纸技术必定有一些不完备的地方,所造的纸的质量也是不稳定的。所以在西汉,甚至在东汉的一段不短的时间里,书写的主要材料仍是简牍和缣帛,而改变这一状况,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应归功于蔡伦。
所以日后别人要是问:“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我们就要专业一点说:“不是!他只是改进!”
蔡伦研制出的高质量的纸,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纸有竹木之廉,而体轻层薄,兼有缣帛之柔,却无其贵;有金石之久,而无其笨重。纸是廉价而又轻便的理想的书写材料。造纸技术和造纸业的发展很快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而社会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企业去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