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运河的发源地和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与大运河同龄的江苏扬州被称为“中国运河第一城”,该市共有9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列入首批申遗点段,成为大运河全线列入遗产最多的遗产区。为了在“后申遗时代”继续加大保护世界遗产力度,扬州率先在全国建设了运河监测预警平台,对所有遗产点进行全方位监控。此外,扬州还将申遗工作列入政府职能部门年度考核,以制度建设为大运河的申遗与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技术支撑:以统一平台实现遗产点全方位监测
走进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中心,最显眼的便是大屏幕上的预警监测系统,这套去年建立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覆盖了全部31个遗产区。运河的水质、水文、船舶通过量、游览点的游客量、游客行为都能清晰地反映在监测人员面前。
扬州运河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介绍,2011年10月,扬州率先建设了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给大运河守护装上“电子眼”。这套系统对大运河河道及沿河遗址、建筑、墓葬、水工遗存等32个遗产点设置了5大项176个小项指标,整合水利、住建、航运、气象、环保和水文等30多个单位,运用空间信息技术,采取人工巡查、仪器监测和在线视频等手段进行监测预警,确保对遗产点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其中关于水质的监测每5分钟就会上传一次数据,“有任何异常情况都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分配至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2013年,扬州在监测预警平台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通用平台,以实现大运河遗产全线的监测预警。目前这套监测系统已经推广到全国27座城市、31个遗产地,并且在北京建成了一个综合性总平台,成为覆盖全线的监测网络。
“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的管理层级复杂,相关部门人员只要有相应权限,在电脑和手机上都可实时监控大运河遗产安全状况。”姜师立介绍,该监测系统具备档案资料、监测管理、预警处置、评估决策、公众参与、系统管理等六大功能。“在这套监测系统的帮助下,申遗办和城市建设部门就能更好地对运河沿线的发展建设情况进行管理,做到决策有据。”
制度保证:将申遗工作列入政府职能部门考核
“大运河成功申遗,离不开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机制做后盾。”姜师立认为,除了先进的监测预警平台,扬州在运河申遗工作上建立的考核机制和协调机制也是运河申遗成功的关键。他解释道,扬州在全国首创了将申遗工作列入政府职能部门年度考核的机制,并且申遗办对于政府工作具有一票否决权。如果职能部门的申遗工作没有达到一定的分数,就不能参与所有的评先评优,申遗工作与党风廉政责任制放在平等的考核位置。
2011年时任扬州市市长、现任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提出“两个服从”的原则,即城市建设服从古城改造复兴,古城改造复兴服从申遗工作。所有涉及到运河遗产的建设项目在规划委员会讨论前必须书面征求申遗办的意见。
“正是这一要求将一批有可能影响到运河遗产价值的项目扼杀在萌芽中。”姜师立回忆,黄金坝闸站改造工程最初的方案是以春秋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但是在征求运河申遗办后改成了明清风格。“我们经过专家论证,扬州的建筑保留的风格是明清时期的,相关规划方案也应以此为标准,原来的建设方案因此随之调整。”
长期以来,大运河保护和整治工作存在条块分割、多头并管的局面,牵涉部门繁多,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机制,为大运河保护带来了困扰。为此,扬州创造性地提出了政府协调机制,多部门相关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大运河的保护工作。
姜师立举例,2013年10月,扬州启动瓜州运河的治理工程,牵头的扬州市水利局就事先向申遗办征求了意见,并按照申遗办的建议,降低了河道旁直立式挡墙的高度,同时采用了河岸绿化提升和河道清淤并行的新方式。另一方面,由申遗办负责协助编制《瓜州运河保护方案》,将水利部门不能做到的保护工程进一步完善。“文物部门在其他城市是一个弱势部门,但是我们扬州能协调得这么好,其他许多城市都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