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方形的木框,上面覆盖一层帘子,伸入浆池来回舀动数下,待帘子上吸附一层薄薄的纸浆,捞起木框倒扣在放纸的竹席上,揭开帘子,一张纸就出来了。
62岁的徐安贵,是贵州省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兴旺村的村民,从14岁起,他就从父辈手中学习造纸术。
4月21日,兴旺村举行“祭蔡伦先师·观千年古纸”活动,徐安贵在村里河边的造纸作坊,表演祖传绝活。
“舀纸是一门技术活,若没有长时间学习,恐怕连纸都舀不出来。”徐安贵边舀纸边说。
舀纸只是这个村寨古法造纸的若干复杂工序中的一道。
在兴旺村,世代流传着手工造纸术。
62岁的蔡文举是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兴旺村造纸传承自蔡伦,如今村中蔡姓家族堂屋香龛牌位上都有“历代祖师蔡伦先师之位”。每年农历三月,造纸人家要共同举行“蔡伦会”纪念蔡伦。
合水古法造纸作坊沿印江河两岸分布,从兴旺村至新场村,连绵10余公里。据悉,历史上,合水古法造纸极为兴盛。
“到上个世纪80年代,村里有300多家造纸作坊,几乎家家都会造纸术。”蔡文举说,“如今,只有10来户还坚持造纸。”
2009年9月出现转机,合水古法造纸工艺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12年9月,文化部命名当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4年,印江在兴旺村新建了贵州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博物馆里,用制作的模型展示古法造纸工序流程,还有旧时造纸用具,古书籍、古地契等古法造纸实物,白皮纸产品等,让慕名前来的四乡八邻的群众和游客大开眼界。
村民们重新修缮造纸作坊,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人从父辈手中接手造纸工艺。
随着印江到梵净山的旅游公路的建成,村里的交通条件也大为改善。当地也希望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活古法造纸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