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返回小程序
返回
印刷新闻
北京印企将迎来更严苛污染物排放监管

互联网

2024-11-22 17:54

据《北京晨报》报道,1月22日晚,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表示,今年北京市将陆续出台一批标准。他表示,印刷和家具两个行业因排放的VOC物质(常温下容易挥发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是PM2.5二次生成的主要来源,且不属于首都的核心功能,所以被放在了打头的位置。将要出台的标准是强制性的,且一定是紧追世界上最严国家的标准,因为未来北京的标准肯定会是最严的。

  据《新京报》报道,1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作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去年全市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但空气中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实际下降了4%,相比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降5%左右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仅在工业企业方面,2014年就有392家铸锻、建材、化工、包装及印刷等行业污染企业关停退出。王安顺在参加西城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必须摸清底数,加大力度。坚决退出一般性的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业态清理出去,比如印刷等。”

  ■核心观点

  ★如今印刷企业纷纷在减少用工、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原因是:社会保险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偏高的员工流动率逼迫企业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使用自动化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我国582家出版社中,北京占了近半,环渤海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三大印刷区域,其业务重心本就是为出版做配套。在出版业态没有发生质变前,印刷依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发展数字印刷也是印刷企业应对传统胶版印刷生产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环境污染的有效办法,而且数字印刷设备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对员工的需求量更小。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绝不意味着就此忽视政府的作用,政府还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行业指明宏观发展方向,让政策发挥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后短短30多年时间,印刷已经从最初的被政府称为都市型工业、绿色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被大力鼓励发展,到如今被某些省市列入清退清单。印刷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吗?印刷真是污染大户吗?……笔者认为,业界与政府都到了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印刷业进行再认识的时候。唯有看清印刷业现状,才能提出符合这个行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并制定出恰如其分的改革措施。

  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过去

  印刷属于从业人员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吗?其实历史上的印刷业确实如此。伴随着中华书局同步成立于1912年的上海中华印刷公司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最多时员工超过1800名。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印刷业安置了大量去农村插队的返城知青,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现今印刷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吗?如今印刷企业纷纷减少用工、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原因是:社会保险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偏高的员工流动率逼迫企业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使用自动化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设备的添置固然会增加折旧开支,但设备有助于确保印品质量的稳定,也可以有效控制支付员工工资带来的变动成本。事实证明,以设备替代人力的趋势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在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印刷业的人均劳动生产力时可以发现,2012年我国人均27.6万元,美国为102.4万美元,德国则达到150万欧元。除了员工的敬业精神、生产流程、单位工价等客观差别外,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不同导致用工数量的多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印刷业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必将有效改变这一状况。

  进一步细化到北京市印刷业的状况。据统计,2012年北京市印刷工业总产值是271.23亿元,居全国第10位,从业人员7.21万人,按此推算,人均产出为37.62万元,高出全国平均值36.3%,充分体现出了印刷重镇的管理水准。北京市印刷业为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印刷并非环境污染大户

  印刷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废水、废气与噪音,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一问题。以北京为例,围绕北京地区印刷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北京印刷协会在2014年曾做过深入调查,为了体现公正,他们采样并送交第三方进行检测,结论还是很乐观的。而且为了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印刷企业在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依然下大力气发展绿色印刷,不少企业都已经取得了环保部颁发的十环认证资质。

  令人遗憾的是,2014年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直指印刷业污染。2014年7月出台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名录(2014版)》中有了禁止“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中使用溶剂型油墨或溶剂型涂料”的条文;2014年10月出台的《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版)》中,“丝网印刷工艺”“铅排、铅印工艺”“使用苯胺油墨的凹版印刷工艺”立即退出北京,其中包括“使用苯类、酮类有机溶剂的塑料印刷工艺”于2015年年底前退出的强制性规定。

  此外,积极发展数字印刷也是印刷企业应对传统胶版印刷生产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环境污染的有效办法,而且数字印刷设备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对员工的需求量更小。但我国数字印刷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以数字印刷设备与耗材有待本土化、国产化问题突出。过度依赖进口设备和耗材导致数字印刷产品至今还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绿色印刷过程中数字印刷设备及耗材国产化的扶持力度,这将对进一步改变我国的环保现状产生促进作用。

  一言以蔽之,印刷行业应该积极为改善环境而努力,但即便是上述被列入退出行列的生产工艺,其中也同样有着先进与落后之分,有着对污染物进行处理与不处理之分,“一刀切”似的处理方式显得不合情理。

  网络阅读发展后仍需印刷

  因为承担着传承文化、美化生活的功能,印刷历来受到重视。盛世修典,于是宋有《太平御览》、明有《永乐大典》、清有《四库全书》,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说过:“印刷以智识供给人民,是为近世社会一种需要,人类非此无由进步。”当然,这是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但即便阅读器(包括手机、电脑等)等各种阅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印刷也仍旧有很大的市场。

  首先,印刷是一个涵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产品生产者,它既可以印制供人阅读的书报刊,还可以通过包装来美化生活、确保产品运输安全。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在我国印刷业的七大主流业务中(其总产值为6386.53亿元),书报刊印刷的产值达到1231.7亿元,占比19.2%;纸包装印刷、塑料软包装及金属罐包装印刷产值合计达到4763亿元,占比74.5%,是印刷产业中的绝对大户。

  网络阅读固然可能会对书刊印刷带来影响,但对包装印刷却毫发无伤,谈论印刷不能忽视占比巨大的包装印刷。社会生活离不开食品、药品,只要有这些产品就离不开包装印刷,更何况还有其他各种需求巨大的包装印刷。

  其次,发展移动阅读不等于彻底丢弃纸质书,从儿童到习惯阅读纸质书的中老年人,纸质书有着相当一批拥趸。而且,有些感官享受非纸质书不能具有,一段时间以后,当移动阅读成为人们第一阅读选择后,纸质书很可能依然有着自己存在的空间。比如6岁以下的儿童,无论电子阅读器怎样发展,为保护孩子们尚处于发育中的眼睛,他们可能就是纸质书的最忠实读者。只是书刊印刷产值确有减少。全国582家出版社中,北京占了近半,环渤海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三大印刷区域,其业务重心就是为出版业做配套。在出版业态没有发生质变前,印刷依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印刷应在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市场还需宏观指导

  印刷业这几年的赢利能力在下降,主要原因是产能大于市场需求,于是市场那双无形的手就依靠价格杠杆进行调整,企业也从传统加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转型升级。虽然对绝大部分印刷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工作依然处于进行时,但对已经找准方向并且明确了下一步发展目标的企业来说前景依然看好。

  比如,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按需印刷,以此压低图书库存,降低了库存书报废的风险;雅昌文化集团明确了从以印刷为导向转为以引领文化艺术发展为导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为老百姓服务;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书刊印刷业内唯一一家独立上市的公司,在发展云印刷以及书刊印刷和包装印刷“两条腿”走路的道路上坚定向前。印刷业正通过拥抱互联网求得新生。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建议相关主管部门拉企业一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绝不意味着就此忽视政府的作用,政府还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行业指明宏观发展方向,让政策发挥引领作用。

  这几年,积极推进绿色印刷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协同推进改善环境采取的措施,效果显著。不过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倡导绿色环保,但也要客观评价印刷生产过程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绿色印刷,但也要从源头抓起,重视设备及耗材产品的绿色环保;提高印刷工价,以应对实行绿色印刷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等。以上问题应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北京政策或将引发连锁效应

  北京作为首都,其一举一动都会有溢出效应,如上文提到的近期北京市关于印刷业污染的众多报道,已引发全国印刷界同仁对北京印刷业下一步走向的关注。

  溢出效应对印刷专业院校的招生与印刷企业的招工带来影响。与业内人士清楚了解企业状况不同,学生和家长更多地是通过媒体报道来收集信息,因为社会对印刷专业认知度较低,印刷高等院校的招生本来就不易,现在对印刷行业的各种质疑更易造成社会对印刷业产生偏见,让专业院校的招生难上加难。理所当然,这对印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同样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光影响当下,还会影响更远。

  其他的溢出效应就不一一赘述了。

  客观地说,进入“十二五”以后,印刷业早已不复改革开放初期“要挣钱,做印刷”的好日子,处于艰难的转型升级中。如若可以通过本次探讨令如上问题公开透明化,把深层次的问题梳理清楚,相信业界以及社会对印刷业将会形成新的认识。

为你推荐
关闭

积分规则|关于网站|投诉|导航|粤ICP备16025211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2240号

纸引未来网 版权所有 ©2024